幼兒園教師成長總結 解決幼兒沖突的角色分析與思考
【摘要】沖突和解決沖突的過程有助于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提高。幼兒園教師解決幼兒沖突時的角色定位直接影響幼兒社會性的發展。幼兒園教師解決幼兒沖突應以促進幼兒自主管理,發展兒童社會性能力為目標。幼兒園教師應將解決幼兒沖突時扮演的角色定位在指導者和教育者。
【關鍵詞】幼兒園教師;幼兒沖突;角色
沖突及沖突解決是促進幼兒調節自我認知、適應環境、發展社會性的過程。Osterman和 Bjordqvist(1994)研究指出,兒童解決同伴間的矛盾沖突主要有三種基本模式,即建設性沖突解決、退縮和第三者干預。〔1〕兒童在解決人際沖突時常使用求助、逃避和外向與內向的情緒應對等方法(Causey,Dubow,1992)。幼兒園教師在應對幼兒沖突時常使用教師中心策略、幼兒中心策略和高權威策略。〔2〕不同的應對策略意味著教師在沖突解決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幼兒園教師以何種角色出現,會對幼兒沖突解決能力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本文旨在對幼兒園教師解決幼兒沖突時扮演的角色進行分析,討論幼兒園教師在幼兒沖突解決過程中的適宜行為。
一、幼兒交往沖突發展與解決策略
在幼兒相互交往過程中,沖突隨處可見。學前兒童交往沖突多發生在游戲活動中。對空間、物品等有限資源的爭奪是引發幼兒沖突的主要原因。幼兒沖突的發生模式通常為:矛盾產生——爭執——問題解決/矛盾升級——沖突發生。沖突的表現形式主要有:爭搶,身體攻擊(打、踢、推搡、咬),語言攻擊(罵、威脅),毀壞物品,拒絕與他人玩耍等。
大多數幼兒交往沖突都屬小沖突,很快就可化解。有關兒童社會行為的研究顯示:人類社會群體之間存在潛在沖突,但這些沖突大多是非暴力的。人類自身可以通過行為控制機制來保證彼此間社會性互動的順利進行。〔3〕這些行為控制機制包括:(1)人們會在潛在沖突升級之前進行協商解決,如運用對資源的所有權和優先占有權等原則來避免爭端,或服從于領導和統治角色。(2)采用多種方式減輕沖突強度或沖突后果,如采用協商、安撫等友好方式減緩沖突。(3)運用妥協、平分或和解等